日前配资炒股的,浙江美术馆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在浙江美术馆共同举办了“铸脉——浙江雕塑百年”大展。
展览以“泥火丰碑”“塑境经纬”“凿宇工坊”为脉络,用90位雕塑家的177件作品勾连起浙江雕塑百年史诗的深沉回响。“铸脉——浙江雕塑百年”大展的举办,不仅是对浙江雕塑史的深情回溯,更是浙江美术馆践行“有机美术馆”理念的生动实践,它将雕塑的公共性、教育的系统性、技术的共生性熔铸为一场具有东方美学特质的当代史诗。
浙江钟灵毓秀,文脉根基深厚。1928年,国立艺术院(今中国美术学院)成立,中国现代雕塑教育教学由此发轫。李金发、王静远、王子云等一代先驱引入法国学院雕塑教育体系,开创西方写实技法与中国传统造像相融合的发展路径,培养出王朝闻、卢鸿基等一代雕塑名家。他们创作出许多杰出作品,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独特的贡献。其中,王朝闻创作的《毛泽东像(浮雕)》被中央党校作为革命的象征安置于校门楣之上,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,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。
新中国成立伊始,浙江雕塑家勇担重任。刘开渠临危受命,率领萧传玖、王卓予、傅天仇等人赴北京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。作为新中国首个国家级纪念碑工程,浙江雕塑家完成了《武昌起义》《五卅运动》《南昌起义》《胜利渡长江》等浮雕创作。这些浮雕不仅记录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,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,成为承载革命记忆、传承红色基因的永恒象征。
20世纪80年代,浙江雕塑家开始走向国际舞台。1986年保加利亚艺术家万曼在中国美术学院创立“万曼壁挂研究所”,开启了以软雕塑为媒介的实验艺术新篇,在施慧、谷文达、梁绍基等人努力下纤维艺术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,斩获多项国际大奖,使浙江成为当代纤维艺术的重镇,也推动了中国雕塑从地域性探索走向全球对话的广袤天地。
面对文化激荡,浙江雕塑家敏锐回应时代之变。1992年,率先举办“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”,为青年雕塑家通过观念表达、材料实验与空间介入探索雕塑的多元边界搭建平台。这一展览为中国雕塑注入了先锋精神与批判意识,成为助推中国当代雕塑转型的重要节点。
今天,浙江雕塑家依旧佳作频出。无论是矗立于中国共产党党史馆的《攻坚》巨作,还是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量身打造的《钱江潮涌》主火炬装置,无不彰显着浙江雕塑家将创作维度从“造型美学”拓展至“空间诗学”的努力探索,他们不断深化雕塑在叙事场域、情感共鸣、公共互动中更为深层的价值。
雕塑铸就百年史诗,精神烛照前行之路。浙江雕塑家在历史与当代的交汇中,既守护着文化根脉,又探索着创新表达,镌刻出从山河记忆到文明互鉴的时代答卷,而这正是雕塑作为时代精神铭文的永恒使命。
采写: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温欣配资炒股的
满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